长城国际可再生能源论坛系列报道(三): 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与应用——大学校长&院士论坛
3月22日下午举行的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与应用——大学校长&院士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大学校长和院士共同探讨新能源科技的前沿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为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的发展建言献策。
孔力(主持人)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
技术孵化是探寻创新突破的奇点,技术应用是推动变革的根本力量。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上发力,推动绿色经济、绿色奥运、绿色城市的发展,代表了最前沿的成果和动态。本次分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孔力主持,七位演讲嘉宾分享了各自的观点。以下按演讲顺序为您摘录精彩发言。
杜祥琬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
张家口市既然是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我们可以把冬奥场馆建设成零碳智慧示范区,用100%的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把这个地区的能源高效、智慧地管理起来,为国家的能源低碳转型做出贡献。低碳奥运会场馆区的建设,要实用、节俭、不铺张、不奢华,倡导优良的民风和社会风气,我想这是张家口创新发展的机遇,是张家口绿色低碳转型的机遇,也是张家口为国争光的一个历史机遇。
沈伯雄 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
多能互补在中国成为了一个热点,也成为了一些地方局部地区供热比较有效的方式,如何提高综合能源的利用效率,有助于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中国的能源互补概念刚提出来,不成熟,对于能源种类的匹配以及选择,哪个地区适合哪个能源,选择比较盲目。我建议借助张家口奥运的理念,考虑区域的整体能效,考虑多能互补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王增平 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教授
让电网高效地接纳可再生能源发电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提高现在可再生能源准确的预测;二是通过常规其他电源和波动性的新能源,实现源源互补,在源侧实现多元的互补,在网侧研究先进的输变电系统,使电网更容易接纳可再生能源。
施正荣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上迈新能源董事长
从地域来看,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只是局部的,当把地域范围扩大,这种波动性不断减弱。新南威尔士大学相关研究表明,在澳大利亚,以一个洲作为一个地域进行评估,风能的不稳定性是14%,但把三个地方统筹起来,非稳定性降到了4%。因此,通过能源互联网、储能和微电源等技术创新能够将不同地区的可再生能源统筹起来,进而消除可再生能源波动性。
张铁军 阿联酋哈立法科技大学Masdar研究院副教授
阿联酋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且是第一个接受《巴黎协定》的阿拉伯海湾国家。阿联酋非常乐意与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包括和张家口的可再生能源研究机构、研究所等进行进一步的合作,培养更多的人才,共同解决中国和阿联酋在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朱丽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亚太经合组织(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主任
目前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全球国际合作的新型载体,也是实现中国国际发展战略的新契机。亚太经合组织(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服务中国能源国际合作,希望能够借助APEC的平台,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中国经验、中国故事、中国技术走出去,搭建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基础,同时也借助国内和亚太地区和国际的智力资源,出一些由中方主导的高级智力成果。
杨铭 中科院电工所副研究员
位于崇礼区的零碳奥运专区应该是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最先建设的一部分。我们针对崇礼区的能源特点做了一个零碳奥运专区的可再生能源规划的研究,其规划目标突出“零碳”两个字,是指在奥运举行的40天里,整个奥运区里没有任何化石能源使用,包括电力、热力;奥运期间以外的365天,可再生能源全部以就地消纳为主,当有富裕电力的时候才可以并网,当电力不足的时候可以从大网上用电,在整体全年用能的水平上,应该是零碳的。